在本集節目中,兩位導師會跟你聊聊「廣告打的天花亂墜的 網路創業」真的那麼好嗎,我們將會以大家常見的 網路創業 相關的迷思切入,像是「能夠成為自己的老闆」、「可以自由安排行程」、「收入潛力無上限」以及「不必再替人際關係操心」這四點做討論。
當你收聽完這集之,你將會明白:「網路創業 有他的魅力與辛苦之處,若你真的願意為了「真正帶給他人價值」,不斷解決問題、願意熬過一些辛苦的挑戰,也許你就是個適合創業的創業人。」
目錄
播放本集節目

網路創業 ,等於可以成為自己的老闆?
其實網路創業的重點並不在於「創業與否」,而是你到底如何看待面前這一份工作,思考「如何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價值」。
如果你想要創業,就要對創業的工作量有覺悟;創業不是當了老闆就可以無事一身輕,相反的,經營者要付出的責任和資源比一般人更多,經營與維持事業背後附加的壓力值當然也比普通人高出許多,所以如果對這個方面沒有覺悟,只因為看到做為老闆光鮮亮麗的一面而產生創業的念頭,之後可能馬上就會很失望。

網路創業 ,等於可以自由安排行程?
創業人安排休息時間跟上班族的差異會很大,一般人下班就不用在管工作的事,但創業人基本上是一直「在線」,創業代表工作和生活是綁在一起的,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很模糊。
當然與上班族相比,創業人的時間比較自由彈性,在一般必須 follow 固定工作時間的上班族眼裡看起來還是會好生羨慕。但自由彈性的時間,還是要取決於正在經營的商業模式,是否在一開始打造商業模式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去把每一個流程、每一個順序都打造成可以有一天變成「半自動化」的事業,才能慢慢的把時間有效的優化出來,很多創業人因為不了解,所以很容易讓自己卡在一手打造的事業牢籠中。

網路創業 ,等於收入潛力無上限?
創業的確可以創造所謂無上限的收入潛力,但是相對的也有可能會幫自己創造無上限的負債潛力。
全球大數據顯示,平均每一百家新創公司,在新創的前五年以內就會倒掉至少五十家,這個數據表示創業的成功和失敗機率是50%,一般創業人的獲利回收時間也要一段時間起跳,如果資金押錯項目,就很難回本。
有些人選擇的商業模式需支付一大筆資金,或是「用時間去交換金錢的個人服務」,而不像一些商業模式只要有訂單就賺錢。個人服務,其實就等同於上班領時薪或月薪,能夠賺錢的時間是有限的,以「一對一的個人服務」而言,其實並不會「收入潛力無上限」。

網路創業 ,等於不再替人際關係操心?
很多人在外面工作的痛苦來源不是工作,而是同事或上司。
自己創業,對人際關係的彈性跟掌握度高出很多,如果有意識地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事實上是可以選擇在商業模式裡面所有共事的人,包含你的客戶。不過,只要是事業,就會需要「與人合作」,尤其上下左右的人脈支線,對於「創業」本身會變成是關鍵資源之一。一個成功的事業通常都是由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聯手建立起來的,不會是只靠老闆一個人從上到下自己去生出來。
所以如果你為了不要再替人際關係操心,而想要自己創業的話,我們可以在這裡先告訴你,就算可以脫離現在的同事和上司,但是創業之後也會有團隊,你還是會需要跟團隊成員互相協作去達成每個事業的階段和目標,所以在創業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練習讓自己找出平衡點也是很重要的。

結論:在創業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上述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事情,每個都有相反的一面,為什麼?因為沒接觸過創業的人,和事業經營者的思維不同;沒有接觸過創業的人,往往容易把事情看的太容易太美好。
當你開始創業之後,會慢慢發現,如果將「創業」視為另一種層次的人生目標才會比較有意義。經營者們通常會懂得把整體思維轉向「如何創新」或者「如何直接幫助到他人」。
所有的事業一定會有服務的對象,「賺錢」就等於是在跟服務的對象「交換一個價值」;你提供他需要的服務或產品,而他用金錢的方式來跟你做交換。
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如果懂得將立場放在「替主要客群創造與解決他們生活當中的難題」上面,光是這樣就能讓創業的整個過程以及那些辛苦的部份變得比較有意義,因為你知道,自己現在的付出可以在未來讓很多人受惠,這樣一來你就會感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